編者按:為紀念新徽派版畫名家陶天月對中國新興版畫及安徽美術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貢獻,,回顧陶天月與賴少其的密切師友情以及陶天月對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的工作支持,,由賴少其藝術館策劃并實施的“新徽派版畫名家紀念系列展——陶天月藝術回顧展”正在展出,,展覽期間,,藝術館將利用微信公眾號全面介紹展覽相關內(nèi)容,。
●以下文字摘自錢念孫《開拓雅俗共賞的審美天地——陶天月先生及其書畫藝術》(2014年作,,作者時任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安徽省文聯(lián)副主席、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陶天月先生1931年2月出生在合肥市長豐縣陶樓鎮(zhèn)的一戶書香之家,。祖父陶干城是一位熟讀儒家經(jīng)典及古詩文的私塾先生,,在家鄉(xiāng)設館授徒,頗有人望,。父親陶仲理是一位老中醫(yī),,在陶樓開中藥店鋪,行醫(yī)積善,,亦頗受人尊,。陶天月出身在知書達理的殷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而嚴格的教育,,除在私塾館里誦讀“四書五經(jīng)”和唐詩宋詞外,,還每日研墨揮毫,描紅套黑,,日課書法,。祖父和父親的想法很簡單:字是人的門面,只有寫得一手好字,,才能開出像樣的處方,,將來才能更好子承父業(yè),。描紅套黑有了一定基礎,師長們又言傳身教,,督促他每日臨習柳公權,,后又臨習顏真卿,使其少年就較好地掌握了顏,、柳楷書的書寫規(guī)律,。他有一位堂哥,年歲與父親相仿,,能詩擅文,,亦能書擅畫,見其小小年紀穎異好學,,喜愛書畫,,便加以悉心輔導。陶天月十多歲時,,其書畫習作雖然幼稚,,卻有模有樣,得到鄉(xiāng)鄰的贊賞,。春節(jié)來臨,,他也躋身為鄉(xiāng)鄰寫春聯(lián)的行列,個子矮小夠不著,,便站在小板凳上寫,,父親坐在一旁高興地幫著磨墨理紙,他也由此成為聞名鄉(xiāng)里的“小書童”,。

青年陶天月
此項童子功,,對陶天月先生日后的人生旅途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1949年初,,他18歲在家鄉(xiāng)高中畢業(yè)后,,考入華東大學江淮分校深造,因能畫畫,,且寫得一手好字,,被黨組織選為支前文工團的文藝戰(zhàn)士,參加為革命吶喊的宣傳活動,。古城合肥解放前夕,,城墻及房壁上還存留一些“打倒朱毛,戡亂救國”之類的反動標語,,他將其沖刷洗凈后,,揮動小掃帚一般的排刷,重新寫上巨大的美術字“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他還不知疲倦地創(chuàng)作各種宣傳漫畫,,張貼大街小巷,無情揭露反動軍隊的罪行,,熱情謳歌人民軍隊必將勝利。陶老與我談到這點時很開心:“那些字,,真夠氣派,,一人多高,都是站在梯子上寫出來的,。那時候,,可沒想到自己將來會成為書畫家,只是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

2017年,,陶天月應邀為賴少其藝術館策劃舉辦的“繼往開來·新徽派版畫藝術研究展”題寫的展標,該展入選“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并獲“優(yōu)秀展覽”獎

李白送友人(2008年 ?62×135.5厘米,,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藏,,陶天月2017年捐贈)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青年陶天月沒想到將來會成為專業(yè)書畫家,,但他自幼對書畫藝術的愛好,,以及運用自己特長為革命宣傳工作所做的努力和貢獻,卻為他能夠畢生從事自己所愛好的書畫事業(yè)鋪平了道路,。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組建皖北行署文化工作管理委員會,青年陶天月以自己的特長,、才干和熱情,,成為文管會的一員。稍后,,皖北行署文管會與皖南行署文管會合并,,成立安徽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他也隨之成為省文聯(lián)里最早的專職美術工作者,。從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他的全部精力幾乎都撲在版畫創(chuàng)作上,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那時,,他雖然寫字幾乎全用毛筆,包括處理公文和來往信函都很少用鋼筆或圓珠筆,,但并沒有對書法藝術著意孜孜以求,,因而也不以書家見知于社會和書壇。

2008年,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于在海館長(右1)正在觀摩陶天月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
陶天月先生于書法上狠下功夫,,約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因工作需要,組織根據(jù)他的特長,、人緣以及多方面才干,,選派他出任安徽省書法家協(xié)會秘書長兼副主席。他當時正由版畫轉(zhuǎn)攻國畫創(chuàng)作,,本身需要提升書法水準,,加上掛著書協(xié)領導的頭銜,整天與書法家打交道,,必須“在其位謀其政”,,因而暗下決心,默默打響了強攻書藝的戰(zhàn)役,。

《白居易詩》(1983年,,86×70厘米)

《天若月如句聯(lián)》(1986年,138×60厘米)

《清霜澹月句》(1990年,,86×65厘米)
他的書法,,盡管在其國畫的題跋上能夠看到篆書、楷書,、行書等多種書體,,但書法創(chuàng)作主要以行書名世。由于顏,、柳楷書他在少年時即練就扎實童子功,,此番中年邁入書壇,他直接選擇自己喜歡的“二王”早晚盤桓,,探幽覽勝,,跋涉攀登。

《虛懷若谷》(2001年,,52×115厘米)

《梅骨蘭風》(2005年,,52×115厘米)

《荷風菊露聯(lián)》(2009年,138×65厘米)
陶老曾對筆者說,,他所學“二王”,,不是通常所認為的王羲之和王獻之,而是王羲之與王鐸,。王羲之的《蘭亭序》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他認真研究,仔細揣摩,,臨習不下幾十遍,,對其骨力寓于姿媚之中,,剛健婀娜、清朗秀逸之神采,,傾服之至,,贊嘆不已。明末清初書家王鐸,,書風雄渾奔放,、險勁沉著,得錐沙印泥之妙,,被林散之稱為“唐懷素后草書第一人”,。陶天月不僅對王鐸的行草書心追手摹,領悟其佳妙之處,,從中獲益匪淺;還將他“自定字課,,一日臨帖,,一日應索請,以此相間,,終身不易”的勤勉和自省精神,,樹為榜樣,鞭策自己,。經(jīng)過寒窗十年,、廢紙三千的勤學苦練,他取精用弘,,自出機杼,,幾乎與其國畫登堂入室,漸入佳境同時,,其書法也脫穎而出,,得到書壇和社會的普遍認可。

《張九齡詩》(2013年,,70×138厘米)

《毛澤東詞》(2013年,,70×260厘米)
觀賞陶天月先生的書法作品,筆墨厚重和結體嚴謹,,隱約可見顏柳之風,;而剛柔相濟和灑脫飄逸,則多顯“二王”之神采,。他的行草書佳作,,瘦硬俊美且搖曳多姿,渾然天成又蘊藉雅致,,具有獨立的藝術個性和審美價值,。張學群先生曾說他形成了“自然,、清新、瀟灑,、挺拔”的書法風格,,可謂抓住了他的書風特點。

《揮灑醉情句聯(lián)》(2005年,,138×70厘米,,聯(lián)曰:揮灑與名利之外,醉情于山水之間,。也是陶天月的一生寫照)
附:陶天月為合肥市學校和景區(qū)的部分題字:


